他用六年时光架起一座友谊之桥——访美国爱达荷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Stephen Richard Drown教授

发布者:Ader发布时间:2017-10-11浏览次数:886

他双鬓已成霜却丝毫不减对学术和教学的热情,他博学多识学术成就显赫却毫不动摇自身耐心与随和。他是学生口中理解力极强的教授,善于运用各种高新科技讲课的教授,会逐个讲评作业的教授。他漂洋过海,传授学术,为寻高徒,舟车劳顿,与一所学校、一群学生,经历一场相遇、相识、相知。他是来自美国爱达荷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的Stephen Richard Drown教授。

Stephen教授于建筑与设计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探讨期间,笔者有幸与Stephen教授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访谈,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教授,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

六年中国之行结下深情厚谊

Stephen教授从事景观建筑教育的事业已经四十多年,在六年前,他以一名学者的身份来到矿大进行交流访问,从此与矿大结下了不解之缘。六年时间,Stephen教授在与矿大多名老师、同学的接触中培养了深厚的情谊,也进一步了解到了矿大的建筑设计专业的情况和中国目前建筑行业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矿大的老师们是十分专业且负责任的,而矿大的学子们则都十分有灵性,不仅彼此在交流上十分顺畅,在学习方面,他们也十分主动,勤奋刻苦,认真努力,善于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我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能在爱达荷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之间架起学术交流的桥梁。” Stephen教授说道,“这种双向交流可以让双方更加了解彼此,这也是我认为能够成功推动双方学校长期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六年时间里,Stephen教授来往矿大与美国爱达荷大学之间,不仅收获了师生们的深厚情谊,也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两校景观建筑设计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为二者搭建了一座沟通之桥、交流之桥、友谊之桥。

这是一场充满收获的中国之行

当谈到来到中国的这几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Stephen教授没有迟疑地回答道,“我来到中国最大的收获是人际交往,其中包括合作过的老师学生和旅途中见到过的中国人,他们都很友好。”

的确,在中国的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人与事带给了他新的体验,除了与矿大的师生和中国建筑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结下的深厚情谊,从事高等教育行业的Stephen教授,也总能更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国家发展前进的脉搏,看见这个国家的诸多愿景。在徐州,他实地参与调研了徐州废弃矿区治理、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方面所做的相关工作,在他看来,出现这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他把其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很大的分支——棕地改造来看待。Stephen教授认为,这块地并不是死亡了、无用了,而是开采阶段的使命已经结束并准备好了以另一种形式重生。过去中国政府只关注于开采而没有过多的关注修复,但近几年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着手采取措施修复。除此之外,Stephen教授也对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一些环境问题(如雾霾)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他十分理解这种现状中国政府在认识问题以后也在通过多年的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兴建很多绿色基础设施、水利净化、城市绿地湿地系统等。Stephen教授也从一个建筑景观行业的从业人员角度分析了政府的各种政策以及影响。

“我想,在政府的推动下,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环境问题,对从事环境设计或环境治理的相关从业人员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虽说都是围绕建筑进行,但其中亦有各自的区别,在Stephen教授看来,景观设计最核心的在于建立联系,像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可能更注重空间的建立,而景观建筑设计不同于前者,它更注重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这方面,东方的园林设计算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对东方园林设计非常感兴趣,每次去都会有新的认识,其中的关注点,包括对景、框景,都对我的设计非常有帮助。我觉得在中国古代就能对园林有这种深刻独特的见解,非常不容易。” Stephen教授进一步解释道。

六年的中国之行,既是一场增长见识、促进发展的交流之行,也是一场充满收获的旅途,Stephen教授在中国留下的足迹,熠熠生辉,彰显着一个学者的使命感,以及他对景观、建筑的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和思考。

兴趣是导师,画笔则是挚友

作为一个设计师,灵感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兴趣点的不断积累,比如对天文、物理、音乐、体育、戏曲,甚至是你对美好生活的激情等等都是收获灵感来源的关键点 Stephen教授说道,而他也是这么做的,比如旅游、阅览、交流等过程中,他都会将一些设计元素储备到自己的脑海里。可以说对于生活各方面的激情、对于许多事物的好奇和兴趣,造就了他对于景观建筑的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兴趣便是他的导师。

而在谈到灵感的积累,则是画笔的功劳了。对于Stephen教授来说,对他的设计灵感影响最大的是40多年持之以恒的手绘积累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不管到哪里,如果我看到一个好东西、感受到一个好东西甚至是想到一个好东西,我都会画出来、用图形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记录到纸面上更是记录到我的脑海里”。

“不会像很多人一样去拍很多照片储存到手机里,那些照片并没有和设计师本身发生任何联系。”

Stephen教授在日常生活中,会将看到的和经历的事物转化成他自己的图形语言储存在脑海里,并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兴趣是导师,画笔是挚友,Stephen教授将他对生活的激情融入到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思考和探索当中,不断发掘和创造新的设计体验,不仅体现了Stephen教授广博高深的学术造诣,或许,也将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一些启迪。

对于这位和善的教授,同学们记得他许多暖心的细节他会在对学生画的图有不同的意见时,主动拿一张纸在一边画;他在讲课时不常用PPT而是带一个小黑板做示范;他理解能力很强,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并没有影响教授对学生想法的理解;教授很随和,讲课很有意思……似乎每一位学生、每一个想法,对Stephen教授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他会用尽全力去守护。

  

刚下过雨的天阴沉沉的,有阵阵明显的凉意袭来。采访结束后教授站在学院教室的窗户前,背影在阴天的映衬下伟岸挺拔,令人肃穆而敬佩六年时间,来往中美,Stephen教授用实际行动架起了矿大和爱达荷大学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交流合作之桥、友谊之桥,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师者,学者,莫过于此。

 

 

新闻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作者:于洁 杜星儿 王实摄影: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