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设计学院举办“城乡规划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主题论坛

发布者:陈文雯发布时间:2019-07-02浏览次数:929

建筑与设计学院举办“城乡规划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主题论坛

报告人与现场观众交流

户外考察

合影留念

625-26日,应设计学院院长罗萍嘉教授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家特聘教授、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北卡罗纳大学终身教授象伟宁先生,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学会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王云才先生,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颜文涛先生,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态智慧与实践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汪辉先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终身教授、城市规划系主任胡伶倩女士一行来校访问交流、讲学。

625日上午9点,在座谈会上,罗萍嘉院长首先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基本情况,常江教授介绍了徐州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城乡规划团队的研究成果。象伟宁教授代表来访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实践”学术共同体团队介绍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同时介绍了“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主题论坛的举办方式和流程。随后在罗萍嘉院长和常江教授的陪同下,同济大学一行人参观了建筑与设计学院,实地考察了举办论坛的软硬件设施。最后,双方确定由建筑与设计学院承办“2020年同济-中国矿大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论坛。

625日下午14点,“城乡规划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主题论坛在设计学院B区一楼图书资料室举办,论坛由罗萍嘉院长主持。象伟宁教授、王云才教授、颜文涛教授、汪辉教授和胡伶倩教授分别作专题报告。其中,象伟宁教授以“生态实践学:一门关于社会-生态实践的学问”为题,通过麦克哈格的两个研究案例说明了生态实践学要探讨的问题、相应的知识范畴及其认知途径,并指出生态实践学要探索的问题是人类认识社会-生态实践的本质,需要用系统观来进行研究。王云才教授指出当下中国的城乡生态修复多集中在工程实践领域,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如何将科学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结合起来,是现今生态修复研究的重要议题,王云才教授围绕此问题展开报告“融合科学与实践的逻辑:太原市城市生态修复框架。颜文涛教授在他的报告“国土生态空间规划:层次类型,评估方法,空间结构与用途管制”中通过解读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讨论了生态空间规划与治理的政策背景和国家需求。他从生态空间类型、价值、评估方法、空间结构模式等方面,探讨国土生态空间规划的概念框架,针对不同尺度生态空间的问题,明确不同层级生态空间的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并从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等方面,探讨了国土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汪辉教授报告的题目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慢变量:生态智慧城镇基本生态安全底线的思考”,他以2015年中国深圳建筑垃圾场滑坡事件和美国新泽西海岸沙丘案例为例,提出了对于判定此类灾害是天灾还是人祸的思考,从而展开了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慢变量/快变量的探讨,报告通过开放稀树草原与郁闭森林相互转化的自然现象阐述了慢变量是韧性多平衡状态转变的关键因素。最后,来自美国的胡伶倩教授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与出行关系”为题进行报告,通过文献、实证结果比较等方法,对规划决策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判读,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嘉宾们与现场师生积极互动、热情交流。

626日,在罗萍嘉教授、常江教授和李成博士的陪同下,象伟宁教授一行前往贾汪区对权台煤矿遗址和潘安湖湿地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权台煤矿遗址,象伟宁教授团队实地调研了煤矿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情况,就权台煤矿遗址创意园的规划和设计交换了意见。随后考察组一行来到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详细了解园内湿地保护与恢复、科研监测、合理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他们对潘安湖生态修复的成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实地考察结束后,罗萍嘉教授、常江教授与象伟宁教授一行就采矿迹地生态恢复中的生态智慧、景观设计与生态廊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景观设计与规划、生态恢复中的植被配置、景观美学的结合展开了讨论。双方表达了在未来加强科研合作、建立学术共同体的愿望。

本次同济大学象伟宁教授团队的到访不仅为设计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知识盛宴,而且也为2020年即将在我校举办的“同济-中国矿大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论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术共同体正在由畅想,变为现实。

新闻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作者:张心伦 李成摄影:张心伦 李成责任编辑: 审核: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