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2022《环境景观设计》,24学时,2018级大四建筑学本科生共94人。
教学目标:把握跨学科育人课程性质,提升人居环境科学之建筑学学子的植物景观设计时空思维及应用能力。
教学创新点:1.响应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行2步进阶式实验课题设计;2. 响应乡村振兴,结合本地城郊圣人窝乡村具体建设需求,进行校地产学研应用式教学。
展出作品:本次展出的是课程第二阶段为期8课时(2周)的城郊种植园概念设计,场地选择对接徐州圣人窝乡村今年的主要建设项目“农场主庄园”,以指定200平米场地绘制学生心中的理想可食用园艺园。
——任课教师李莎
《环境景观设计》教学成果展
6月27日上午,《环境景观设计》教学成果展暨“中国矿业大学—乡村振兴”校地产学研创新实践在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一层大厅进行展出及评选。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孙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常江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建筑系主任林祖锐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王林秀教授、徐州市文旅局资源开发处赵会勇副处长、徐州圣人窝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张兆龙董事长及赵玉雪总经理受邀参加评奖典礼。评图环节由中国矿业大学环境设计系教学副主任仝晓晓副教授、周士园博士以及任课教师李莎副教授组织进行。
常江教授受邀主持本次成果展开幕仪式。常江教授高度重视教学结合建设前沿需求,对课程设计创新、师生知识互动做出充分肯定,并以徐州圣人窝江苏省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身份表达了我院为地方乡村振兴提供专业智慧的信念。随后,任课教师李莎副教授指出《环境景观设计》是24学时的大四建筑系非主干课,考虑到跨专业教学、建筑学子在植物设计思维训练层面较为空白,而我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授植物空间组织原理与应用训练成为本课的目标。尽管建筑系学子初次接受植物设计思维训练,但扎实的空间基本功使得课程成果超出她的预期。在介绍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构架后,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孙良教授指出,本次课程设计是以实际教育教学行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教学中嵌入本土乡村发展的直接需求,能够激发学生对乡村做出力所能及的设计尝试,使我们的设计新兴力量真正走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筑系主任林祖锐教授结合多年辅导乡村建设的经验,肯定本课构架与实施效果,指出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短板与空缺,这个课题让同学们更了解乡村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田园梦”,让同学们收获颇多。王林秀教授作为常江教授团队管理者与其乡村辅导团核心成员,从乡村发展管理的角度介绍了校地共建的历程,对本次创新教育教学大力支持,并对到场展出作品的90余名学子表达了祝贺。
《环境景观设计》教学成果展
《环境景观设计》教学成果展
《环境景观设计》教学成果展
随后,环境设计系教学副主任仝晓晓副教授、周士园博士与任课教师李莎副教授在一层大厅作品进行为期2小时的点评,选出9幅入围作品。进而邀请嘉宾与老师们共同完成最终评选,确定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以及三等奖3名。
一等奖作者:田简宁
田简宁:“今天能够获得李莎副教授指导的《环境景观设计》理想种植园设计训练的一等奖,着实有些受宠若惊,感谢课程提供机会参与“中国矿业大学-乡村振兴”校地产学研创新实践,也感谢各位老师与评委对我作品的肯定和鼓励。
本次课题“可食用花园”非常新颖,引起同学们的无限遐想,更激起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在作业过程中和同学们交流设计方案,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老师提出的加入用户画像和独立运营文创等内容,更让我觉得是点睛之笔,能够具体地建立起家庭、朋友、同事等团体和“可食花园”的运营关系,并用花园食用手册、花园名牌等作为“可食花园”和人交互的实体,更是让这个设计充满了人文气息。
在思考用什么方式建立起花园和人的联系时,我想到了磁场的存在,如果磁场的两极代表“可食花园”和“人”,而磁场中每一个点受到阳极和阴极的影响,在这样的场中拟合出的磁感线是否就具有了一种联系阳极和阴极的交互性呢?这样的动势不是正好可以表示“可食花园”和人的交互性吗?于是怀着这样的想法,经过多次尝试和筛选,生成一种契合场地的磁感线,并根据磁感线生成场地等高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四个稍稍隆起的交流区域和四个微微凹陷的种植劳作区域。在两类区域之间就形成交通和休憩的空间。篇幅有限且以上只是个人初步构想,对于其具体的落地仍需要更多的学习。
再次感谢这次作品能得到老师与评委的肯定,在本次课程的学习过程以及点评中我都受益匪浅。我也将不懈努力,思考更多环境景观设计实践的可能性”。
二等奖作者:胡小波
胡小波:“很荣幸自己的手绘方案在这次展览中获奖。有幸遇见了扎根于圣人窝实践的前辈,和他们的交流中收获了很多区别于学科内的知识与心得,因为疫情期间久居校园,对于此次能与一线景观设计、农林产业工作者与企业家的交流与指导倍感珍惜。作为一名就读建筑学专业四年的学生,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
当初面对这项可食用植物花园设计时,既新奇,也深感其具有挑战性。对于景观布局、农产品的生长习性乃至其尺度大小,我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回想李莎老师课上所说,做景观布局时,需要看到树木在时空中的动态生命现象,去了解它们的高矮胖瘦,生活习惯,真正去尊重不会说话的绿植花草。因此在课下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去恶补知识层面的不足。
对于在仅有200平米的一块地上栽种食用类植株,设计尺度真的太小了!该如何布置,布置哪些植物,布置多少,用何种方式?面对诸多问题,我静心细细思考,用这块地做什么?仅仅是种一些作物么?让人看了吃了就离开不该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吗?不,我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在这块小地讲解故事:利用斜交网格划分区域体块以布局道路。斜向,使视线加长;网格,使分区规则。在道路与植物栽种的占地分配上,我承认自己对植物与小孩子偏心了,较窄的路面宽度对于成年人来说,刚好能通行,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会显得更大些,让他们能享受一份作为儿童不那么高时与植株相处的体验。路面也得采用多孔轻质石砖,即使砖下那片土地没有阳光,那也是湿润与通透的。对于植物的安置上,想想那些拘束在花盆里可怜的植株吧!在这块地的设计里,我愿给予她们自由,都踏踏实实地与土地接触,去舒展他们的根须。
让苹果树与大豆为邻居,枣树与花生苗为伴,金桔与草木犀为友,他们成列交错布局,滋养了土壤,也产出甜蜜。小方格内播种当季蔬菜,不一样的节气,不一样的新鲜感。无需过多的景观物件,立几根小竹竿儿与小架,让茄子尖苗,豇豆苗与葡萄藤欢乐地向上爬吧!有植物为伴,这才是景观最好的模样。春季能有桃花的美貌,葡萄,豌豆与茄子的绿脑袋,夏季能有莲花的高洁,莲藕的健硕,西瓜的圆润,秋季能有麦浪滚滚,豆荚摇曳,蜜桃芬芳。冬季嘛,绿植扛着雪,让白雪下的土壤好好休息,期待来年的光景。
我想用这块土地,吸引家长带着孩子们来,让他们知道不同的植物可以互补共生,增强土壤肥力不光是使用化肥,还能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根系。我想吸引家长多带他们来,去观察各种植株的生长变化,让他们在年幼时,便在心中留一份对于植物景观的喜爱。或许等他们长大了,记得有这样一个好地方,还愿意带自己的孩子来。
这块地很小,也就十米二十米见方,在图纸上都不敢用大的比例尺;这块地也很大,我们在这里尝试用四季,用细节讲故事,给予植物浪漫,给予孩子童趣。”
三等奖作者:杨颜培
杨颜培:“这学期的环境景观课程,是我第一次接触环境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虽然课程只有6周,但在这6周里我受益匪浅。
在这6周里,前4周的第一次花海设计,我学习到了如何着手做环境设计的基本流程,学到了环境设计的画法,也初步学到了植物搭配的相关知识,懂得了草本、灌木、乔木的植物搭配原则,尝试使用了“先高后低,先内后外”的植物层次塑造关系;也尝试运用了借景、障景、透景等空间手法。
第二次的可食小花园设计,让我了解到以农业植物为元素去设计环境空间的创意可行性。我们在20m*10m的花园去营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归宿农田。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在当下时代发展中很有意义——科技发达的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日益淡漠,如何去保存以往社会的人情味是一个热门话题。我认为创意小菜园能够作为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菜园获得邻里关系重构,种菜成为共同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在这样的思考中,我设计了5位好友共同运作的好友庄园,设想其和摩尔庄园一样的现实农庄模式。同时这样模块化的农田对于现在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也有可能成为未来景观的发展方向,甚至可以发展到城市,去做城市菜园。很开心有机会参与这样有趣且有意义的课程,感谢老师教导以及企业的支持,让我们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些小想法。”
三等奖作者:耿世华
耿世华:“这次景观设计课程的最后一个小课题是圣人窝小菜园设计,而奇妙的是我上一个完成的竞赛也是基于社区菜园的多维空间设计。因此在这次课题中,我常常会感觉自己在不断修饰完善之前的认识,重新思考加入新的想法,这也算是对我个人而言的一个小彩蛋,是前面学习收获的一个小番外。在过程中概念迭代的时候,就像是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发生对话,共同探讨着这样的一个菜园景观应该如何塑造,又应该如何发展,其中的过程意义非凡。
在这个小课题当中,我使用了折叠构思,以增强整体空间的趣味性,顺应时代科技的发展,便于鱼菜共生等系统在其中作用,于是尝试以折叠步道、折叠种植空间、折叠休息平台,相互串联为一个完整的菜园单体。而在《环境景观设计》前面的练习中,我从中国传统诗词中获取灵感并应用于园林塑造——中国传统自然山水的重要特点是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貌,或平坦或起伏,有山岗有沼泽,在原有地貌的基础上结合园林的功能与构图完成相关的要求,加以利用与改造,使之自成天然之趣,不凡人工之事。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意境的表达,体现中国传统意味。
在课程两个小课题的思考过程中,李莎老师对我的设计方向不断指正,常常一语点破关键问题,使我受益匪浅。通过本次环境景观设计课程训练,我更加领悟了场地设计、景观设计的核心要义,更加体会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连结。最后感谢这次作品能得到评委老师们的肯定,我将以此为基点,更加努力探索学习景观设计的奥与密。”
三等奖作者:张馨予
张馨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除了种植花草外,更多人开始种植蔬菜、瓜果等可食用植物,可食景观正在以多种景观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中。
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景观设计,在李莎老师的《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第一次小作业中,我初步了解到景观植物的设计规则与搭配知识;在本次与圣人窝的合作小课题中,我们有机会再进一步细致地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练习。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发挥空间,在为设计做准备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一些可食用景观的发展与应用,可食用花园是融合蔬菜、花卉、香草、微型果树等景观植物进行设计营造,既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又充满实用性。
可食用花园注重友好互动和参与体验,更贴近人们的生活需求,将是未来园艺景观的重点发展方向。圣人窝的策划具有前瞻性,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设计训练场地,希望在政府、企业、学校多方的联合下,能让更多的城市居民体验到自然与农作,能通过类似可持续的设计焕活乡村,让可食用景观更加普及。”
常江教授、张兆龙董事长以及赵会勇副处长在颁奖环节为获奖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常江教授向学生们解释道,最终评选出5幅获奖作品并非易事,同学们对可食用小菜园的创作激情、空间种植考虑有很多令评委老师们感动,并提议今后评比应当增加奖项数量、鼓励更多的好想法被嘉奖。赵会勇副处长充分肯定校地创新实践工作,感谢中国矿业大学持续指导本地乡村的发展建设,鼓励城市年轻人多接触乡村,为乡村建设提供充满活力的设计智慧。张兆龙董事长表示,荣获奖项的学生不仅可以收获证书和奖金,还将在企业的支持下,落地设计成果,打造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同时,这些样板间,将面向社会发布,首批可服务500户农场主。至此,《环境景观设计》教学成果展暨“中国矿业大学—乡村振兴”校地产学研创新实践圆满结束,让我们共同期待学生作品落地徐州圣人窝,为后续学院课程建设注入更多的时代养分!
“中国矿业大学—乡村振兴”校地产学研创新实践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