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气翩翩“理工男”,穿针引线守望者——记建筑与设计学院“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获得者孟子浩

发布者:Ader发布时间:2018-11-07浏览次数:708

百年矿大,十年情深,时间在校园中往复盘旋,十年前他是懵懵懂懂的书生,十年后他是授业解惑的教师,王夫之有言:“身教重于言传。”孟子浩老师用他的努力坚持与大爱,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授人以渔。

  

博览群书,尽显诗书才情

孟老师的谈吐间有一种从容不迫、温文尔雅的气质,在工作之余,他饱读诗书,对中国古代经典与“硬科幻”类的书籍更是情有独钟。在孟老师的公众号“老孟说”中,不仅能看见他的生活感悟、为师教诲,还可追随他的脚步,漫步于烟雨浸润的江南,添一壶诗文酿就的浊酒,品一盏或豪放或婉约的情怀。同样他也建议学生们多去探索推敲古诗文中的奥义,正如他所说:“古典文学中蕴含的是民族文化的根。”只有抓住民族文化的根,才能在每一寸土地上种下坚定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孟老师认为当代大学生还应具有全局观,培养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他推荐阅读《毛泽东选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理解中国制度的合理性、稳定性、优越性,了解世界运行的机理。孟老师说“只有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规律有所知晓,才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具有优势。”最后,孟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及时关注于图书馆更新的行业期刊,他认为行业期刊中囊括了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理念与新兴技术,他语重心长道:“有时我与学生交流专业上的问题,发现有些同学并不知晓行业内的最新技术与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就说明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还不懂得接触全新的领域。”拓宽知识视野,打破技术局限,成为紧随时代浪潮的多样性、创新型人才,是孟子浩老师学生期冀。

  

敬业乐群,日夜忠于职守

孟老师于学生时代在矿大生根发芽,到现在已然根深叶茂,荫蔽着下一代萌芽的种子,他作为成长者和守望者,传道授业解惑几载,在学生管理这一“教人”又“交心”的职业中,体悟出了“真诚、豁达、博学、吃苦”这四个感受。

与学生打交道首要的即是真诚。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他不仅管理着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生涯规划,“与学生打交道,要拉进心与心的距离。”孟老师如是道。

第二是豁达,他认为辅导员于学生的爱是大爱,“有时批评管教学生,会招致一些同学的抱怨,这时就需要以一颗豁达的心去面对。”教育的大爱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不去计较学生一时的不满与厌烦,日久天长,随着碰撞与感悟,有朝一日他们终将会理解。

其次是博学。作为出身矿大矿业学院的“理工男”,似乎与设计学院艺术氛围格格不入,但他却是老师、同学们口中文艺的“理工男”。孟老师说道:“作为辅导员,除了管理日常生活,也要对自己学生学习的专业有所了解,这需要涉及掌握的知识有很多。”他为了跨越专业之间的鸿沟,经常去图书馆和网络中补习有关设计、音乐的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生涯引导,其中包括了许多人关心的专业去向、生涯路线和行业状况等问题无论学生们作何选择,孟老师都在身后,用他的博学多识为他们保驾护航。

最后便是吃苦。“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孟老师是这样描述他的工作职责的。学生们眼中的辅导员,可能仅仅被框在了年级大会上的喋喋不休、请假时的刨根问底、挂科犯错时的厉声责问的画面中,然而在这些事务背后,他们不仅要向下准确传达上级的规划与要求,同时深入贴近学生,在孟老师眼中辅导员肩负着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职责。他正色道:“处理各类工作必然会牺牲休息时间,这就需要吃苦的精神,但这些吃苦不是负面的含义,吃苦可以磨砺品质,锻炼能力。”他用自己的担当将一根根琐碎的线梳理穿引至井然有序,编织设计学院的美好图景。

  

暮去朝来,守望设计春秋

2012年,是孟子浩老师与设计学院结下情缘的一年,露往霜来,如今已然流过六载光阴,他见证了数届毕业生的离去,见证了众多热爱设计的人相聚于此,见证了建筑系的并入,见证了“艺术与设计学院”更名为“建筑与设计学院”一些人被时间冲走了,一些事被光阴改变了,只有他,守望着这片土地,从不曾变过。孟老师相信,设计学院的学科势必会有更多的交叉,各专业同学也会加强交流,创意思考将会在这里高速碰撞未来的设计肯定会更加精彩。

“我是一个过客,是你们在大学遇到的千万人中的一个,只是我这个过客可能有点特别,因为我希望你们青春的记忆里有我的名字。”孟老师曾经在他的公众号中这样写道。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他的满腹经纶,他的恪尽职守,他的大爱无言,的的确确在设计学子的心头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有他的设计学院未来能够一路繁花,一路芬芳,桃李争妍。


新闻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作者:曹政 于国琛 韩隽怡摄影:责任编辑: 审核: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