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敲设计学院B304办公室的房门,随着一声“请进”,笔者打开房门。阳光下的秋日午后,适宜小憩;灯影下寂静的办公室,却有一人独坐工作。外面很亮,屋里很暗;外面很安静,屋里更安静,听着此起彼伏的呼吸声和指尖飞速敲打键盘的声音。“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刚有点事情在忙,你们今天是来采访我的学生对吗?”他走过来,这个高高瘦瘦的面带微笑的老师便是笔者要采访的对象——赵警卫。
严于学,柔于人
他说,教书是一个和学生对话的过程。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课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他十分喜爱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我最欣赏那些勤于思考,不走寻常路,偏爱刨根问底的学生。”他说,“其实深入问题不一定要争出一个什么结果,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提问代表思考,而思考本身能带给人很多。”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他亲切而又严肃,平日里对待同学时如慈母般亲切,照顾生病的同学,关心孩子们的生活;教学期间如严父般严肃,对待知识绝不怠慢。
他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道出了自己的教学观,“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他拒绝保姆式的教育方式,而是选择做一个灯塔,照亮正确的道路,剩下的只能靠学生自律前行,开拓远方,正如“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传薪火,育桃李
他说,教书是一种职责。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思想高尚,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尽心尽责。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更要以身立教。”赵警卫老师严格要求自己,在行业里,他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他以杯中水为例说,“要想给学生的杯中倒水,自己杯中的水得够高够多。”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互联网的普及,让知识随处可及,他表明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更前沿的知识,建立学术威信,才能作为学生的指向标,为学生今后发展铺路。除了注重提高个人能力,面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方式,赵老师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很多人说,学习理论知识是枯燥的,其实我不赞成,他们觉得枯燥是因为没有把知识与学习、生活相结合。”他以《景观植物》一课为例,讲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与有效性。
他说,教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赵警卫老师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中,他兢兢业业,认真地完成教学工作,毫无怠慢;工作之余,他摄影、锻炼,同家人共度美好时光。总之,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享受自己的工作,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当问及为何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时,他回答道:“这个跟个人生活方式有关吧,自己从前也是和你们一样的学生,读了这么多年书,已经习惯了校园的生活,也很喜欢这样的生活,自然而然就继续留下来做老师了。”
他,曾为别院桃李,终又栽树成荫;他,不吝惜自己所学所闻,薪火相传,为新一代的桃李播种下一片温暖的春天。
勤于思,勇于钻
他会思考,也勤于思考。平日里,他坚持每天研读本学科国内外文献,不断思考其中的精髓之处。当问及为何从事科研时,赵老师告诉笔者:“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正如我先前说的,要让自己能有解答学生问题的能力,必须要让自己肚子里有货,科研说实在的就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深入科研,也就是深入教学。”赵警卫老师的研究方向是环境艺术设计,虽然以前是理科生,但是多年从事艺术类工作,对理科知识早有淡忘,加之科研对数据的更高要求,这条路上困难重重。即便如此,他从未想过放弃,遇到陌生知识,他就阅读相关书籍、论文,询问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不吝言辞,虚心求教,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科学研究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是对未知知识的探索研究,是造就锲而不舍精神的一条绝佳之路。
他的科研源于教学,源于生活,也是勤于思考的成果。赵警卫老师给笔者分享了一个案例。他在逛公园时发现常有音乐伴随,并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环境体验,基于此,他开始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加强声音对环境体验的影响?”“这个音乐在这个环境中适宜吗?还有更好的音乐去代替它吗?”等问题。于是他开始研究“声景观及其与视觉审美感知关系”这一课题,经过不断的实验与尝试,终于得出“某种声音需要和特定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综合作用”这一结论,同时,其研究论文也被SCI、CSSCI收录。
教师,是世界上三个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他们辛勤付出,教书育人,为国家的花朵呕心沥血。赵警卫老师低头潜心研究、踏实认真教学,所获成就硕果累累。他以身作则,让学生们在其言行举止间习得谦谦君子为人处事的态度,习得探索新知锲而不舍的精神,习得严谨治学毫不怠慢的坚持。于人,他低调处事、平易待人,关心同学,关爱班级;于己,他从未停下追求知识的脚步,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说:“科研可以带给我快乐和求知欲的满足。”这,大概就是他坚守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