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建筑与设计学院聚焦“理论与实践融合”育人目标,组织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四个专业的本科生开展主题鲜明的暑期实习活动。从乡村田野到城市空间,从历史建筑到科技企业,同学们以脚步丈量实践土壤,用专业视角解读行业密码,在真实场景中深化对专业的认知与思考。
建筑学:沪杭双城记触摸建筑的历史与未来
7月14日至23日,建筑学2024级学生在陈惠芳、张锐、李艳霞等教师带领下,赴上海、杭州开展为期10天的《认知实习》,在双城对比中构建对建筑的立体认知。
在上海的四天里,同学们先后走访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外滩近现代建筑群,感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情;走进孙中山故居、中共一大纪念馆及会址,从名人住宅与红色建筑中读懂历史传承;登顶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触摸陆家嘴天际线背后的现代建筑技术。
转战杭州后,师生们聚焦“传统与自然”主题:参观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了解城市发展与建筑演变的关联;漫步西湖风景区、雷峰塔,体悟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天人合一”的造景智慧;考察吴山广场周边清河坊、小河历史文化街区,探寻历史文脉在现代城市中的延续路径。
建筑学2024级同学实习小组合影
“外滩的钟声与西湖的虫鸣,奏响独特的城市交响曲。”学生丁泓文说,实习让她明白建筑不仅是塑造天际线的艺术,更是编织人与城市共同记忆的纽带。学生韩思杰则从工匠话语中获得启发:“‘细节藏在砖缝里’,让我懂得建筑不止于设计,更在于落地的温度。”
作为专业核心实践环节,此次实习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建筑构造、施工过程的感性认知,更引导他们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建立建筑文化认同感,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
城乡规划专业以“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为双主线,组织2022级与2023级本科生分别深入乡村与城市开展实践,构建“田野+现场”的立体课堂。
扎根乡土: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
6月30日至7月11日,2022级师生依托《城乡调研实习》课程,深入徐州市西李村、套里村、北村村、梁堂村等村落,开展为期两周的规划调研。团队以“空间肌理、社会结构、文化脉络、产业形态”为四大切入点,通过实地踏勘、入户访谈、技术赋能等方式,为乡村发展“画像”。
同学们与村民进行访谈并认真倾听村史讲解
调研中,师生们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针对不同村落的资源禀赋设计差异化问卷,运用方言与村民拉近距离,在阡陌间校准理论与实践的偏差。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让调研效能大幅提升——依据高清卫星影像科学划分调研片区,借助大语言模型优化半结构访谈框架,通过云端平台实时汇聚多源数据,还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制作各村三维模型,为精准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同学们与村支书、指导老师李昂在西李村委会合影
“指尖触摸斑驳石墙的温度,脚步丈量每片菜畦的尺度,这和图纸上冰冷的线条完全不同。”2022级学生伯欣桐说,调研不仅是收集数据,更是解读“乡村故事书”,当把村民期待融入规划建议时,真切体会到空间规划承载的人情冷暖。
此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城乡规划师的使命,在于扎根乡土守护文化根脉,通过科学规划激活产业活力、提升村民福祉。
聚焦城市:解析空间系统与转型路径
7月9日至18日,2023级本科生在赵立元老师带队下,走进徐州、淮北10余个实践基地,开展《城市认识实习》。活动以“横纵交错”为思路,从“空间+系统”双维度解构城市,通过老师讲解、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分组考察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功能区特质。
同学们听技术人员现场讲解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此次实习特别增设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考察模块。师生赴淮北市规划展览馆了解转型历史,实地调研绿金湖生态修复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朱庄矿“区矿协同”模式,考察朔里镇独立工矿区空间更新需求,获取资源型城市从“单一采矿空间”向“三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转型的一手素材。
城乡规划专业师生在徐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合影
从徐州老城到淮北矿区,从自来水厂到垃圾处理场,同学们触摸到城市的“肌理”与“命脉”。“‘空间—系统—民生’不再是概念,而是沉甸甸的规划责任。”2023级学生赵若寒感慨,这次实习让课本上的规划原理与真实城市需求紧密相连。
环境设计:双实践链路贯通文化与设计
环境设计专业以“多维实践赋能设计思维”为核心,分别组织2023级、2024级本科生开展特色实习活动,构建“色彩感知+经典解析”的实践体系。
色彩写生:解码地域文化与空间美学
7月9日至18日,2024级本科生前往具有“东方艺术小镇”之称的威海烟墩角村,开展为期10天的色彩实习。本次实习聚焦胶东半岛典型渔村的海草房建筑群、渔港景观与特色地形,以写生为载体提升色彩感知与表现能力。通过分析建筑与环境的色彩关系、材质表现,引导学生领悟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共生逻辑;收集第一手视觉素材,为后续课程储备灵感与实证参考。“真实场景的色彩变化比课本临摹更鲜活,解决调和与构图问题的过程,让手绘表达更有温度。” 学生们表示,本次实习实现了从技法训练到设计思维的跨越,为空间设计奠定人文与美学基础。
同学们写生作品展示与合影
认知测绘:对话大师设计中的文脉传承
7月9日至18日,2023级本科生在胡彬、朱小军、周士园等老师带队下,分别赴徐州、西安、宣城、苏州开展《认知与测绘实习》,实现“从图纸到现场”的深度跨越。师生克服高温,实地考察西安美术馆、西安大剧院、西安雁南公园,宣城宣纸博物馆及苏州古典园林等大师作品,领悟隋唐古典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范式,探索非遗工艺的空间转化路径,体悟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哲学。本次实践强化了学生对空间尺度、材质的专业认知,引导他们在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的对话中领悟地域文脉传承逻辑,为可持续设计注入文化基因。
同学们测绘实习现场
工业设计:跨界融合锻造“文化+科技”设计力
7月,工业设计2023级、2024级分别开展暑期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师生走进徐工矿业机械、苏州宝时得科技、上海米哈游、哈啰普惠科技等单位,在跨界实践中拓展专业边界。
双维度拓展:从文化根脉到科技前沿
在苏州,师生们深挖文化载体中的设计智慧:剖析传统工艺的匠心流程,解读文物造型、色彩的美学逻辑,探究园林空间布局与生活美学,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人文”融合逻辑,为设计积累文化灵感。
在科技企业,同学们则触摸行业前沿:与宝时得科技交流,了解工业设计在电动工具、智能设备全流程中的应用,从功能实现到用户体验优化,明晰设计与技术协同的产品竞争力;在米哈游,深入游戏行业设计流程,直观感受二维与三维设计工具在开发中的应用,激发数字化产品设计兴趣。
同学们与宝时得科技相关工作人员现场交流
能力进阶:从理论到全流程实践
实习中,学生们重点锤炼“文化转译能力”——从传统场景提取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突破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壁垒。同时,通过接触博物馆、科技企业、园林古街等场景,理解设计在文化传承、技术落地、空间塑造中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培养从需求洞察到方案落地的系统思维。
工业设计专业师生合影
锚定方向:洞察行业生态与职业路径
通过走访文化场馆、科技企业、顶尖研究院等不同场景,同学们明晰了设计在文化传承、科技制造、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形态,理解设计如何赋能产业创新。跨学科协作的实践经历,也让他们认识到复杂设计项目中“协同”的重要性,为职业竞争力提升奠定基础。
此次暑期实习,是建筑与设计学院“实践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从城乡规划的“在地性”探索,到建筑学的“时空对话”,再到环境设计的"文化感知"以及工业设计的“跨界融合”,同学们在真实场景中深化了对专业价值的认知,更在时代需求与个人成长的交汇中,明确了作为未来设计者、规划者的责任与方向。